市民孫女士告訴記者,她身高165厘米,體重110斤,算是濟南女性中的中等身材了,不過在買衣服上卻出現了選擇困難癥。
“我本來是想買一件襯衣,可挑了半天,只能選了一件運動裝回家。”孫女士說。
在快時尚店里,孫女士試了一件上衣,選擇L碼覺得有點肥大,選擇M碼,肩部倒是正好,但下擺又太短了。到了國產女裝店,L碼同樣存在著衣服下擺偏短的情況。
跟孫女士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白領李莉,因為比較瘦,她一般穿S碼,但在ONLY試穿S碼的上衣后,覺得很寬松。到了ZARA后,穿了一件M碼的短褲,又覺得特別緊。
“我覺得有時候買衣服很奇怪,就是你不能根據自己的尺碼選衣服。”李莉說。
昨日,記者調查發現,大部分女性會對自己的身材比較了解,比如,有人穿S碼,有人穿M碼,有人就是L碼。不過,隨著濟南服裝品牌的增多,她們對自我衣服尺碼的定位越來越懷疑了:比如有人明明是穿M碼,在試穿有些品牌的時候,S碼剛好合適;有人明明是L碼,在穿有些品牌時,她們變成了M碼。
跟品牌定位和服裝風格有關
尺碼到底跟什么有關,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?
韓都衣舍旗下素縷品牌工藝師告訴記者,對于衣服尺碼而言,沒有國際通用的,若是以國際為單位的話,通常會分為亞洲碼,歐洲碼,亞碼偏小,歐碼偏大,但就亞洲而言,各國的尺碼執行標準也是不一樣的。
品牌的尺碼除了按照統一標準之外,定位的不同也會帶來尺碼上的改變。比如素縷品牌的定位是東方復古,衣服尺碼就會稍寬松肥大些,韓都女裝更傾向于職場女性,在尺碼上就會收身合體。
昨日,在記者的走訪中,女裝品牌的店長們也向記者證實了此問題。
“我們的尺碼會偏大一些,比如平時穿L碼的人,在我家穿M碼即可。”拉夏貝爾的店長告訴記者,他們家的衣服定位是年齡層比較小的女性,在風格上更為活潑可愛,所以,在尺碼設計上也不會要求非常貼身。
品牌的尺碼也會隨著服裝風格的變化而變化。LILY在國產女裝中屬于尺碼相對標準的品牌,但也會隨著風格的變化而變化尺碼。比如這幾年,運動風、文藝風流行,這些衣服都不講究貼身,所以不能以原來的尺碼標準來衡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