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&M用雙供應鏈平衡效率與成本,ZARA則憑借極速供應鏈打天下。這對時裝業大佬,臺前拼光鮮,臺后卻各有各道。
H&M竭力在效率和成本之間尋找利潤平衡點
上海淮海中路的嘉麗都商廈的外墻上,H&M的巨幅海報吸引著每個路人的視線。4月12日,這家來自瑞典的時裝零售業巨頭將在這里開設內地首家旗艦店。相隔幾站地鐵的南京西路上,H&M的宿敵——西班牙Inditex集團下面的旗艦品牌ZARA正在熱賣。ZARA的這家面積約1500平方米,今年春節卻創下了單日銷售額愈百萬元的佳績。
在黃金地段開店、與奢侈品為鄰、店面光鮮,采用“少量、多款、平價”的理念,對流行時尚做出快速反應,是ZARA和H&M的共同點。憑借這些策略,它們在過去幾年飛速成長:2003年,ZARA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裝零售商,2004財年其全球營業收入達到46億歐元,獲利率高達9.7%,超過美國第一大服飾連鎖品牌GAP6.4%的獲利率。作為歐洲的服裝零售商,H&M在過去5年中,營業額增加了100%,分店數量增加了75%,每股盈利增加了262%,2005財年的稅前利潤總額達到135.53億瑞典克朗(約合1188.59億歐元)。
“做時尚的跟隨者,而不是創造者”,就意味著對前導時間(leadtime,即產品從設計到銷售上架的時間)要進行有效控制。資料顯示,ZARA的前導時間為15天,H&M的前導時間最快為20天,而國內服裝企業的通常前導時間為90天~120天左右。
ZARA和H&M,這是一對常被時裝業界同時提起的勁敵,臺前它們拼的是光鮮,臺后拼的卻是供應鏈。讓ZARA引以為傲的是極速供應鏈,即便是在遠離西班牙的中國開設門店,它也奇跡般地保持了15天的極速;而信奉“時間、品質和價格”三合一的H&M則采用了兩條供應鏈,竭力在效率和成本之間尋找利潤平衡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