杰西潘尼驗廠,杰西潘尼銷售大變革:
“每隔十年零售業都會有一次大的模式變革,如20世紀80年代的沃爾瑪模式、90年代的GAP模式、2000年代的亞馬遜及蘋果模式,未來十年,對零售業進行深刻影響的,也許就是我們的百貨業,我們有理由相信,那個公司是J. C. Penney。”從蘋果公司跳槽至杰西潘尼驗廠(J. C. Penney)擔任CEO的羅恩·約翰遜上任伊始豪情萬丈。
但僅僅17個月后,這個被華爾街看好的當代零售之神就黯然離職——他沒能用自己在蘋果的光輝履歷止住傳統百貨公司銷量下滑的勢頭。2015年1月8日,在全美擁有1106家賣場,堪稱美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公司之一的杰西潘尼宣布,將于今年4月4日之前關閉39家門店,并裁減2250名員工。
無獨有偶,另一家美國連鎖巨擎梅西百貨(Macy’s)在同日宣稱未來的幾個月內他們將關閉14家門店,削減約1300余個工作崗位。
關店風潮與新年同步到來,似乎預示著傳統零售業到了必須脫胎換骨的時候。
線上購物沖擊線下消費
在美國的零售江湖上,梅西百貨與杰西潘尼就像金庸小說里的“北喬峰南慕容”一樣,是并世而立的兩大巨頭。杰西潘尼創造過“平均每3天開一家新店”的神話,梅西百貨則有著“如果你沒逛過美國的Macy’s,怎么能說自己到過美國”的傳說。
但是時代終究在變,今日的江湖早已不是昨日的江湖。屹立百余年只能是業內翹楚的證據,卻不能是永盛不衰的保單。消費心理學家基特·亞羅說:“零售業正處于巨大轉型時期。消費者失去了在一家又一家商店里隨意閑逛淘貨殺價的熱情。他們現在更愿意在網上這么干。”其實這個結論又何須專家來總結?任何一個在網上表面自嘲實際炫耀的“剁手黨”想必都更加深有體會。一群貴婦走進百貨公司瘋狂購物,這種場面除了外國土豪前來掃貨,真的只能存在于上個世紀的“美國夢”中了。
美國當地媒體認為,從現實來看,關店之舉確有必要。因為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線上購物的今天,目前零售商門店的數量顯得有點太多了,這會導致供求不平衡。再有,隨著美國人口遷移,郊區開店的理念需要轉變,在房地產和分析公司Green Street Advisors的分析報告中,杰西潘尼有350家左右的連鎖百貨位于B檔購物中心,交通不便,另有175家左右處在C類“不受人待見”的地區,當然會造成銷售額下滑。
除去這些,百貨公司自身的原因更加不容忽視。如今美國百貨公司的問題,不在于規模、地點或實體能力,而在于它們缺乏想象力,包括商品選擇、商店環境、顧客關系維系,以及順應互聯網趨勢方面,顯得頭腦僵化。著名管理學家托馬斯·達文波特分析說,百貨公司的促銷方式“總是在錯誤的時機,用錯誤的渠道,發給錯誤的消費者”。而當大賣場、專賣店,以及電商迅速發展之初,百貨公司沒有積極面對競爭,卻更努力嘗試保護既有業績。
雖然羅恩·約翰遜在杰西潘尼驗廠“走了麥城”,但看待問題還是一針見血。他說,“喬布斯創造iPhone時沒有問:我們如何打造一款可以占領2%市場份額的手機?而是問:我們怎樣才能重新塑造手機?同樣,零售商不該去問:我們怎樣能創建一家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美元的商店?他們應該問的是:我們該怎樣重新塑造商店,來豐富我們顧客的生活?
分享到: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