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&M于1947年由Erling Persson在瑞典的V?ster?s市創(chuàng)立。如今,他們在全世界1,800 多個專賣店銷售服裝與化妝品,H&M驗廠主要驗人權對工資工時,社保,未成年,消防以及政府批文等要求比較嚴格。
款式樣
來自瑞典的連鎖服飾店Hennes&Mauritz(H&M)的名字,在亞洲或許很少被提及,但是在歐洲卻是名氣不小。以銷售量為衡量標準,H&M是歐洲最大的服飾零售商,即使在經(jīng)濟蕭條的情況下,業(yè)績?nèi)猿掷m(xù)上升。
H&M之所以能橫掃歐洲街頭,得力于公司兼顧流行、品質及價格的三合一哲學,以及積極擴張的政策。
平價才能帶來大量
平價是H&M一貫選擇的路。公司成立于1947年,創(chuàng)辦人是現(xiàn)任董事長皮爾森(StefanPersson)的父親。當時H&M主打平價特色,由于瑞典的零售業(yè)和歐洲大多數(shù)國家一樣,一向都被昂貴的百貨公司主導,因此H&M在市場上一下子便開出大紅盤。
皮爾森在1972年加入公司后,他希望公司在唯一標榜的低價位之外,能再加入流行及品質的特色。雖然有許多人認為,這些特色無法同時存在于一個品牌,但是皮爾森卻相信公司能夠做到。之后H&M標榜的“以最好的價格,提供流行與品質”,確實為公司的成功再打一劑強心針。
H&M店中的產(chǎn)品多元,提供男女消費者以及兒童流行的基本服飾,同時販賣化妝品。店中服飾的平均售價只有18美元。公司認為,平價才能讓消費者負擔得起每一年、甚至每一季都去店中購買新推出的產(chǎn)品。這種策略最能吸引15到30歲講求曾經(jīng)擁有而不是天長地久、希望隨時都能追上流行的女性消費者。
為了降低成本,以維持平價策略,H&M沒有自己的成衣廠,制造完全外包給九百家工廠。為了拿到最好的價格,公司精挑細選外包對象,這些工廠分散于全球21個工資最低的國家中。由于成本控制得當,公司的產(chǎn)品售價雖低,毛利仍然能夠維持在53%左右。
除了價格牌,H&M還打流行牌。公司把流行視為容易腐壞的食品,必須時時保持它的新鮮,因此公司力求將存貨降到最低,而且讓新貨源源不絕。所以新點子必須迅速被轉化為服飾,讓消費者能夠快速買下上架的衣服,上街展示還屬新鮮的時髦服飾。
為了達到這種效率,公司的所有服飾都由公司內(nèi)的八十名設計師設計。公司與供應商間密切合作,嚴格控制整個過程,同時扮演進口商、批發(fā)商和零售商的角色,盡可能減少產(chǎn)品經(jīng)手的人數(shù),讓過程更簡潔。H&M把衣服從設計到上架的時間壓縮,最短只需三個星期,速度在業(yè)界數(shù)一數(shù)二。公司因此有能力在任何時候,推出符合流行尖端的產(chǎn)品。
此外,公司每天都以國家及店面為單位,分別分析每件衣服的銷售成績,掌握哪些產(chǎn)品熱賣,需要立刻增加生產(chǎn),也讓貨品供應更順暢。公司標榜店面每天都會進貨,以補足消費者目前最需要的產(chǎn)品。2003年春天,當H&M在紐約的旗艦店開幕時,因為人潮過于擁擠,公司甚至可以配合需求,在每個小時進貨。
更多關于HM驗廠的相關疑問,歡迎咨詢CSR驗廠之家。